ShangY

2014年05月04日

父亲曾经说过一段话挺有寓意的。

人没有必要刻意的去找苦吃,

应该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迅速适应,

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心态。


这句话听起来是挺有道理的,

但是当面对“苦境”时,

是否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承担呢?

我认为这还是需要一个环境先去预热,

关键点在于现如今的生活状况什么叫做吃苦?


想了一会儿,始终无法给它下一个定义。

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但是我知道的是祖宗一辈的人经历过旧社会改造,

算是生活在基本物质时有时无的历史背景下,

相对于我们如今的生活来说可以算是一个表率了。

因此现如今他们身上有值得我学习的,也有值得我批判的。

值得我学习的是他们那一丝不苟的精神因为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摧残而磨砺出的一些发光的东西;

值得我批判的是思想固步自封,或者调侃的说老糊涂了,往往用特殊性代替普遍性。


铺垫了那么多,

无非就是想说日常生活的琐碎究竟有没有必要。

这几天观察了大大小小旁人言语习惯,

在我的理解看来充满了矛盾。

例如A说B的鞋子和衣服不搭配,B说饰品可以衬托出一个人的气质,A说气质与生俱来....

例如C说大家建个群互相传递答案,节约时间,甚至考试大纲发到群空间,方便考时阅览....

例如D、E二人先于F来到餐厅,却发现爆满排队,E大怒怨F不先订好位子且不懂礼数......

三个例子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我的总结是:

A和B若真有气质是不会把这俩字往自己身上贴的,所以这俩是逗*....

C选择了一个大众所走的公认的不耻的求学之路,那么这个是求学还是逗*.....

E似乎跟孩子一样,无法忍受自己受到别人一丝怠慢的,不成熟的表现与之所代表的地位格格不入,简直是逗*....


在此需要开诚布公的是,

我高中入读的重点高中分数差了个三十来分,以借读生的名义多交了几万块入读的。

这个行为在如今的入学行程中或许不算什么。

但我当时也可以算是羞愧的找个地缝钻了。

并且直接被同校的优秀生嘲讽最鄙视这种成绩不好走!后!门!入读的人。

入读大学也是母亲不甘心,因一分的缘故无缘广美与深大线各种找关系,

自己却是早已抱定了入读大专院校无所谓的心情。


说了这些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说我做人到目前为止都很正直,

不做亏心或者违背良心的事情,

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来做,

不会因为朋友那随口一说的建议而耳根软。

再一个与开头谈到的“吃苦”有很大的关系。


我领悟到了一点就是,当我决心或者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

是不存在“吃苦”一说的,

而往往会因为物质没有跟上而影响到自己原本应该去做的事情的结果,

简直是没有分清楚自己使命的主次,

人的价值,也是一个很抽象的命题。


然而即使是在美学史中,凭我的这点水平也不难看出过去的哲学家在各个时期思想的狭隘性,

不与历史无关,而紧紧切合当时社会基础,

他们的价值在于不断的为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添砖加瓦,而真正有意义的是他们片面思想内所保留的实践资料,

那并非是由主观判断形成的,而是由实践所得出的直接理论,而非自我认识的产物。

关键点也在于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亮点,他们自己本身就认识到了这点,或者说有意去成为这个亮点。

那么这个价值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于是我又看不惯周围人的一些习惯了。

何必如此矫揉造作?

我父亲问我想吃什么的时候,我回答营养搭配好,无所谓吃什么,水煮青菜下白米饭也行的。

他当然不会这么做给我吃,但是我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

意思就是说白水泡饭我都能吃得很香,

或许我就有一个更有价值或者更有意义的目标去实现或者追求。

前提是营养与休息使身体尽可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感官上的青素或许能使其对整个环境更加敏锐,

那么这个状态无疑是对大隐隐于市最好也是最接近的一种状态了。

评论

© ShangY | Powered by LOFTER